弘揚H.H.第三世多杰羌佛正法法義、建立佛教正知正見的平台,行者聞思修,福慧行,最終成就解脱!

2018/09/04

佛家故事:病癒獻宅修廟 贏得佛光普照

 

佛家故事:病癒獻宅修廟 贏得佛光普照

 

 

 

佛家故事:病癒獻宅修廟 贏得佛光普照

 

 

宏偉、壯麗的開封大相國寺,歷史悠久,舉世聞名。人們對發生在大相國寺裡的種種神奇故事知道不少;但對大相國寺的修建情況,就知道得不多了。下面要對大家講的,就是關於修建大相國寺的故事。

惠雲和尚是唐代湖南長沙人。十歲捨入佛門。年至弱冠,在南嶽衡山奇岳寺,受具足戒,從此便開始托缽遊方,浪跡天涯。在武周長安元年(紀元701年)初秋,惠雲來到河南開封,夜宿繁台。雖然已入秋,但天氣仍然悶熱,惠雲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索性披衣而起,憑欄眺望古城開封的夜景。

 

 

 

突然,汴河北岸,一道紫氣拔地而起,直衝鬥牛。紫氣化而為雲,在天光雲影之中,現出一片宮殿,巍峨宏麗,十分壯觀。不一會兒,紫氣散盡,宮殿也隨之消失。惠雲看得呆了,待他定神之後,心中猛然想起《智嚴經》上說,琉璃地上,現宮殿之影,此不可思議之境也。眼前出現如此奇景,莫非正是佛祖顯靈,要我於紫氣出現之地,建廟敬佛?越想越對,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在紫氣出沒之地,修建一座寺廟,這也是自己多年想實現而未實現的心願啊!

 

 

 

天亮後,惠雲匆匆進城,經過仔細尋找,確認出現紫氣的地方,原來是一座府邸。一打聽,才知此處原是春秋戰國時魏國信陵君的故居,現在是歙州(今安徽歙縣)司馬鄭景的宅院。

 

 

 

惠雲心中有底,就在附近的安業寺掛單,住了下來。

 

 

 

第二天,他拄錫持缽,便去鄭府化緣說法,爭取鄭司馬舍院建廟。他來到鄭府門前,只見人頭攢動,你言我語,正在看門旁貼的一張告示。惠雲走上前去,看到告示上寫的是:鄭老夫人近來身患怪病,屢治不效,現張榜求良醫,凡能醫好老夫人病者,重謝千金。

 

 

 

惠雲看後,心中暗喜,上前揭下了榜文。

 

 

 

鄭景是個孝子,聽家人報告,說有個和尚揭了榜文,便急忙出來,將惠雲恭恭敬敬地請進府裡。惠雲一邊喝茶,一邊詢問鄭母病情。鄭司馬沮喪地說:「家母在今年年初,自感腹部不適,同時伴有雙手顫動,日漸沉重;近來飲食不進,夜不能寐,病情危急。本官只得告假回來探視,延醫多人,仍不見好。高僧揭榜,定有回天之術,請大發慈悲,搭救老母!」惠雲聽了,心中已明白八、九分,便關切地說:「施主勿急,待貧僧親自探視老夫人之後再議。」

 

 

 

鄭景陪惠雲進了後堂。見堂中高懸觀音聖像,供案上擺著供果,香煙繚繞,知是虔心敬佛之家。惠雲見老夫人呻吟在床,臉色蠟黃,不由沉吟起來。鄭景一見,心中緊張,低聲問道:「高僧,家母還有救嗎?」

 

 

 

「老夫人虔心禮佛,菩薩定能護佑,會令她平安康復的!」說完,退回中堂,開了藥方,囑咐道:「按方抓藥,連服半月,到時貧僧再來探望。」原來,惠雲出家後,便跟師父一邊習禪,一邊學習治病。這些年遊方各地,見過不少雜難疑症,看得多了,醫得多了,積累下不少單方秘劑,對醫好老夫人的病,他已完全有把握。

 

 

 

半月後,惠雲前來探視。鄭景一掃愁雲,滿面春風,喜告惠云:「高僧神醫,真有回天之術,藥到病除,老母已康健如初。」

 

 

 

惠雲高誦佛號:阿彌陀佛,非貧僧神醫,乃老夫人敬佛心誠,菩薩護佑,才得以康復。

 

 

 

鄭司馬指著桌子上的一堆金銀元寶,感激地說道:「小小薄禮,不成敬意,請高僧笑納!」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拔苦眾生,急人之難,乃佛家本分。黃白之物,與我何用,快請施主收起。」

 

 

 

「高僧大德,令人起敬,既然如此,本官也不強送,為感佛恩,從今天起,本官也要吃齋誦經,以報菩薩的恩德。」

 

 

 

「老衲還有一言,不知施主願聽不願聽?」

 

 

 

鄭景一愣,急忙說道:「高僧請講,本官恭聽。」

 

 

 

「此宅不宜久居,如長此居住,恐有不測風雲,請施主三思。」

 

 

 

鄭司馬大驚,說道:「此乃祖業,家居多年,也未遇凶險,『不測』之意,從何說起?」

 

 

 

「此宅乃佛光寶地,凡夫焉能久占!長年住此,難當厄疾。」惠雲把夜間所觀紫氣,詳加述說。鄭景心中仍存遲疑,說:「祖業難捨,本官可否出錢,另覓寶地建廟?」惠雲聽罷,拂袖而去。

 

 

 

「高僧留步!我有話說!」這時老夫人急忙從屏風後面走出。惠雲見老夫人出來,便停步向老夫人合十問安。

 

 

 

老夫人說:「你們的話,我全已聽見,我決心已定,將宅院獻給佛祖,我鄭家地下祖宗得知,也會高興的,我願隨兒到歙州任上居住,這豈不兩全其美?」

 

 

 

孝子鄭景,轉憂為喜,連忙跪下:「謹尊母命!」

 

 

 

惠雲化到鄭府寶地後,便日夜籌劃建廟,經過幾年的化緣,終於籌齊資金,建起了這座名垂千古的大相國寺。而鄭景一家,母康子慧,福大貴顯,受人尊敬!

 

 

 

正是:

 

 

 

病癒獻宅修廟,
鄭氏福大德高。
相國寺千古豪,
贏得佛光普照!

 

 

 

(事據《高僧傳奇》)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義雲高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佛家故事:病癒獻宅修廟 贏得佛光普照

 

註: 義雲高大師就是宇宙始祖報身佛多杰羌佛的第三世降世,佛號為第三世多杰羌佛,詳情請參閱 關於“第三世多杰羌佛”佛號的說明

 


更多學佛資訊 :

暇滿人身facebook

暇滿人身blog

暇滿人生路微博

佛家故事:病癒獻宅修廟 贏得佛光普照



from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https://ift.tt/2PwMF0m

2018/09/03

佛家故事:得道高僧的臨別贈言

 

 

佛家故事:得道高僧的臨別贈言

 

 

佛家故事:得道高僧的臨別贈言

 

 

耆域從印度來到中國,住在洛陽好多年了。他是一位得道高僧。有一年,洛陽發生了戰亂,耆域要離開洛陽,回印度去。

 

 

 

有一個名叫竺法行的和尚,也是當時有名的高僧,人們把他比作樂令。竺法行和尚對耆域說:「大師既然是一位得道高僧,請留下一句話,作為我們永久性的警誡之詞吧。」

 

 

 

耆域同意後,說:「可把大家都召集來。」眾人都來了,耆域登上講壇,說了四句偈語:

 

 

 

「守口攝身意,
慎莫犯眾怒;
修行一切善,
如是得度世。」

 

 

 

(這四句偈語的大意是講:修身要謹慎,不要犯眾怒;要永遠做好事,這樣才能得到超度。攝身:約束自身。度世:超度此生此世,不墮輪迴之苦。)

 

 

 

耆域說罷,便靜默不語了。

 

 

 

竺法行又請求說:「希望大師告訴一些前所未聞的話。像您剛才說的這個偈語,八歲小孩子,也能背下來,這可不是我們對得道之人所希望的啊!」

 

 

 

耆域笑著說:「八歲孩子雖然能背誦,可是活到一百歲都不去履行,僅僅是背誦,那有什麼益處呢!人們都知道尊敬得道的人。卻不知道:履行--才是能使自己得道的法則。可悲啊!我說的雖少,但是做起來,好處可就大了。」

 

 

 

說罷,就告辭了。耆域慢慢地走著,後面的人卻怎麼跑,也追不上。耆域用手杖在地上畫了一下,說:「在此分別了!」

 

 

 

正是:

 

 

 

紙上得耒非徹明,
絕知此後應躬親;
背誦的確很重要,
做到才是真修行,

 

 

 

做到、做到、做到才是真修行!

 

 

 

(事據《高僧傳奇》)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義雲高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佛家故事:得道高僧的臨別贈言

 

註: 義雲高大師就是宇宙始祖報身佛多杰羌佛的第三世降世,佛號為第三世多杰羌佛,詳情請參閱 關於“第三世多杰羌佛”佛號的說明

 


更多學佛資訊 :



from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https://ift.tt/2LSuXlu

2018/09/02

佛家故事:慧恭與惠遠

 

 

佛家故事:慧恭與惠遠

 

 

佛家故事:慧恭與惠遠

 

 

在南北朝末期,在益州(今四川)某一處寺院中有倆位僧人,他們一個法名慧恭,另一個法名惠遠。後來慧恭到荊州、揚州一帶雲遊、修煉去了;而惠遠則選擇到長安學習佛經。歲月如梭,一轉眼三十年過去了,此時已是隋朝的天下了。當年到長安聽經的惠遠,已經成了一個精通佛教經典的僧人。他學成返回益州後,廣泛講授佛經,受人尊敬。

 

 

 

有一天,惠遠遇見了剛剛雲遊回來的慧恭,惠遠很高興,便請他住下,與他談論他這三十多年來的所學與感想。惠遠講起來滔滔不絕,連說了幾個晚上都沒有說完;而慧恭則是一直傾聽。惠遠說完了自己後,見慧恭沒說什麼,便問道:離別多年,慶幸歡聚,你竟然無所說,這是為什麼?慧恭答道:你說的那些經典我都不會,自然也說不了什麼。惠遠又問道:你講經不行,那你又能念誦多少佛經。惠遠答道:只會念誦一卷經。惠遠聽後聲色俱厲的說:這卷經小兒都能念誦!想當年,你曾與我一同立誓,希望修得正果,難道這三十多年裡,你只誦得一卷經?這不是愚鈍,而是懶惰。我請求與你斷交。請你快走,不要再呆在這裡了。

 

 

 

慧恭則說:經卷雖小,也是佛所說。尊敬者得無量福;輕慢者得無量罪。請你息怒,請讓我誦此經一遍,再與你分別。惠遠大笑說:這部經我都跟人講解過數百遍了,還用聽你唸經?慧恭道:你當至心聽佛語,不可因為瞧不起我,而輕慢我所誦讀的佛法。於是他在庭前結壇,於壇中安高座,並頂禮佛後才升座唸經。惠遠見他非要如此恭敬的唸經,只好姑且坐在簷下的大椅子上聽他念。

 

 

 

慧恭一開口念誦佛經的名字時,頓時就有一股異香氤氳,充滿房舍。等讀到經文正文時,天上響起妙樂,落下四種天花。天樂嘹亮振空,天花芬霏滿地。慧恭誦完經下座後,天花、天樂方纔消失。惠遠這時已經震驚無比,他向慧恭頂禮,並流淚謝罪道:「我惠遠與您相比真如臭穢死屍一般,豈敢行於天日之下,乞請您暫留賜教。」慧恭說:「這不是我的能力,而是諸佛之力啊。」說完他就向惠遠長揖而離去,不知到何方去了。

 

 

 

故事裡的惠遠精通佛教經典,能講多部佛經,而慧恭則只會專一的念誦一卷經,在常人看惠遠遠遠勝過慧恭,而實際上慧恭則已經是一位修成的高僧了。(資料來源:《高僧傳》)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義雲高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佛家故事:慧恭與惠遠

 

註: 義雲高大師就是宇宙始祖報身佛多杰羌佛的第三世降世,佛號為第三世多杰羌佛,詳情請參閱 關於“第三世多杰羌佛”佛號的說明

 


更多學佛資訊 :



from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https://ift.tt/2C70wbG

2018/09/01

杭州學軍中學老校長拒絕百萬年薪 奔赴貴州支教

 

 

杭州學軍中學老校長拒絕百萬年薪 奔赴貴州支教

 

杭州學軍中學老校長拒絕百萬年薪 奔赴貴州支教

 

 

陳立群這個名字,在杭州、浙江乃至全國教育界都如雷貫耳。因為他的「愛」與「責任」。

 

 

被譽為「天下苗族第一縣」的貴州黔東南州台江縣,是杭州的對口幫扶點,教育基礎薄弱,在陳校長上任前,高考成績在黔東南州各縣排名第九,今年已經攀升至第一。

 

 

在國家進准扶貧的戰略中,教育扶貧承載的是根除貧困,創造未來的希望。陳立群這位知名高中校長就是為托起這個希望,背着一個黑色大書包,站在台江縣民族中學教學樓下,神采奕奕,只是略消瘦了些。從學軍中學校長崗位上退下來後,有民辦學校許下重金禮聘,但他最終選擇了支教。

 

 

去年4月起,陳立群遠赴貴州,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國家級貧困縣從事支教工作,從去年8月開始,擔任台江縣民族高中校長,分文不取。他說,不為功利,不求功德,只為心愿。

 

 

台江縣民族高中

 

 

如今,原定的一年支教計劃已到期,可是他新學期又出現在校園裏,師生們的眼睛都亮了。因為陳校長上任僅一年,就給台江縣民族高中帶來許多不可思議的變化。

 

 

比如,儘管該校是台江縣唯一的高中,但由於教育質量欠佳,生源流失嚴重,全縣中考前200名學生中,往年只能留住十來個,而今年只走了8個,中考錄取分數線從原來300來分,漲到400多分。又比如,數學和英語都曾是該校的薄弱學科,2017屆學生數學會考僅27個A等,要補考的有173個,2018屆學生(新高三)卻有51個A等,補考人數也下降到39個;英語進步更加明顯,A等人數從7個漲到36個,補考人數從351個下降到91個。

 

 

「以前我覺得,將來隨便讀個大學就好了。這一年經常聽陳校長講自己故事,講外面的世界,現在我空下來就會琢磨,哪所大學更好,更適合我未來的發展。為了實現夢想,我開始定短期目標,例如,這周要看多少書,下次考試應該提高几分……」高三(4)班的 一位學生說。

 

 

老師們也很拼,每天6點半就往學校趕,陪學生早讀。「其實,每天起床前我都會一番思想鬥爭,可一想到年近六旬的陳校長這個點已經到學校了,什麼賴床理由都拋到了九霄雲外。」高三生物老師時明珠告訴記者。

 

 

看得出來,他們每一個都是陳校長的粉絲。有老師甚至能準確地說出陳校長上任的日子:2016年8月14日。

 

 

 

 

 

陳立群陪伴學生晚自習

 

 

更多人好奇的是,這位知名高中校長,為啥偏偏選了支教這條最苦最累的路?

 

 

「在去學軍中學當校長之前,我在杭州長河高級中學做過13年校長,在那裏創辦了省內第一個宏志班。我對教育扶貧的一些想法從那時候就開始了。長河高級中學的校門外現在還寫着我的一句話:『人類道德的基點是愛心和責任感』。人,生而平等,一個人成功與否在於父母給予的智商能否獲得最大化的發揮,在其走向成功的過程中,旁人有給予幫助的責任和義務。」陳立群回答。

 

 

陳立群的自我評價是,不置一分錢房產,不炒一分錢股票,已經寫了16本書。陳立群將他寫的兩本書送給我,一本是《我的教育主張》,一本是《寄語青春》。

 

 

興辦教育 理念先行

 

 

夜晚,窗外犬吠聲聲入耳,展卷細讀,找尋言語所觸及不到的深層次思考。看《我的教育主張》一書,理解了他為何強調執行力,因為執行力是意志的體現:「意志強化的重點要放在對各種動機的了解、對遠近目標的確定、對可選方法的優劣評定中,對行動的認識越深刻,越容易強化意志。一旦決意已定,就要坐言起行,切忌冒失草率或優柔寡斷。」

 

 

對「寒門難出貴子」現象的思辨,他連寫3篇文章,筆下的正義良知令人感動。他大聲疾呼,堅守教育這片凈土,建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他還很早就關注農村教育問題,認為「解決三農問題,把農民的孩子培養好很關鍵。但這個『好』決不能停留於成績好與分數高,因為人才的造就,決不是一個分數和成績所能決定的。」他說,要讓學生走得出,更要走得遠。

 

 

2001年,他在長河高級中學創辦宏志班,一批又一批的宏志生走出校園卻依然能收到這位校長「老爸」牽掛的短訊:「好女兒,記得在大學裏要多看書,要博覽群書啊!」「生活費沒了吧?老爸給你寄過來!」他的學生說:「當初老爸之所以致力於溫暖我們的內心,就是希望我們不要因為兒時的貧困,缺乏家庭的愛,而喪失了世上最寶貴的愛的能力。」所謂「愛生如子」,所言不虛。

 

 

讀了他的書之後就會知道,他來貴州支教,致力於興辦平民教育,與他長久以來的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一脈相承,與他創辦宏志班的原因相通:「創班之舉是源於自己小時候艱難的求學之路。人生,有時只需要一個機會。」

 

 

杭州學軍中學老校長拒絕百萬年薪 奔赴貴州支教

 

 

正如他所說「我來支教,不為功利,不求功德,只為心愿」,這心愿由來已久。

 

 

知人善任 培養名師

 

 

陳立群總是說,教師是精神工作者。「教師的精神空間決定了教育的空間,教育的魅力取決於教師的人格與精神魅力。」他最喜歡引用的一句話就是德國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的「教育首先是精神成長,其次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

 

 

採訪他的時候,不時有關於教師培訓和評優的名單拿過來請他確定,他逐一點評,因為沒有他不熟悉的教師。他說,校長就像家長,必須知人善任,知道每個老師的長處短處,這樣老師們才能看到希望。

 

 

他還要求所有教師寒暑假都要讀書並且寫讀書心得。「我對他們說過,教師的工資不可能很高,為什麼?因為教師的隊伍太龐大了,但是教師可以更多以精神上的成就感彌補物質上的不足,開展教學科研,著書立說。」

 

 

陳立群做了30多年校長了,他說,經驗的重要性就體現在能分清輕重緩急,遇到問題能馬上靜下心來思考對策。「學校里,短平快能做好的事情往往難鞏固,關係學校持續發展的,不是一下子能解決的,要有一個過程。」

 

 

每個月,他都要撰寫一副對聯製成條幅,懸掛在台江民中的教學樓上,其中一副寫的是「立足苗疆,寒窗苦讀,讀天讀地讀未來;放眼世界,發奮求知,知己知人知天下。」可謂豪氣干雲。

 

 

他給學生佈置的一項暑期作業是「修家譜」,讓學生思考和尋找自我定位,從而增強自我實現的責任意識。

 

 

他在學校開設足球、籃球、篆刻、書畫、圍棋等20多個社團,並擔任圍棋導師,將每天下午第三節課規定為跑步鍛煉的活動課,在校園裏開闢志向林,只為讓每個學生都有「高遠的志向、高昂的志氣、高雅的志趣」,這才是一個人積極進取的內生動力。

 

 

他發現台江民中不少老師往往45歲以上就在精神上陷入「未老先衰」,沒有了進取心,而年輕教師卻沒有師傅帶,只能幹着急,於是他制定了《中青年教師培養行動計劃》,將工作5年以內的教師納入「小荷計劃」,工作5到10年的教師納入「青藍計劃」,10年以上的教師納入「名師計劃」,前後組織了6批共73名教師到杭二中、學軍中學、源清中學等名校參觀學習,並通過定期辦講座、開展教師教案反思、教師技能競賽和課題研究來提升教師業務水平。

 

 

 

 

勸回了辭職教師 陳校長心裏的石頭落了地

 

 

「陳校長,我們可都是衝着您來的!」在今年高一前100名新生家長會上,家長接二連三向陳立群提問:「陳校長,您支教會待到什麼時候?能不能待到把您招進來的學生都送進大學了再走?」

 

 

陳立群清楚,當地對他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培養出一批名校長和名師來,一年多來,全縣已有18位中小學校長分成六批,來到台江民中跟崗學習。

 

 

陳立群和夫人商量後決定,用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杭州市傑出人才獎的20多萬元設立「台江縣民族中學陳立群獎教基金」,分成「愛心獎」「責任獎」「育才獎」,每年評選9人,並且要讓這個獎項一直延續下去。

 

 

教育扶貧 責任在肩

 

 

來台江前,陳立群最放心不下家裏90多歲的老母親,而老母親得知他要去支教,非常支持。「我身體好着呢,不信我跟你打賭。」說罷,老母親舉起一根繡花針,說不戴老花鏡也能把線穿過針眼。提起這件事,陳立群發出暢快的笑聲。

 

 

中午時分,陳立群到3個學生食堂分別巡視了一遍,還細緻地測算了學生排隊等待的時間,又把學校里電量不足、廁所氣味重等問題向總務主任交代了一遍,最後才和學生一起吃飯。

 

 

「要是哪一天,這所學校招的老師都跟你們一樣,就說明這所學校的發展趨勢好了,你們要把一身本事發揮出來。」陳立群有說有笑,望着一桌子紅辣辣的菜卻有些無奈:「我餓是餓了,但實在吃不下。」其實當地菜比較辣,他難以習慣。

 

 

他每天早出晚歸,基本不出席飯局,別人宴請時,他總以「對不起,我是來支教的」來謝絕。

 

 

「除了日常工作,我還做一些研究,已經有好幾篇關於教育扶貧的文章在《人民教育》發表了,還有兩篇已經寫了一半,有空就繼續寫。」陳立群告訴我,他每兩個月回一次杭州,但最多待三四天就回來,整個暑假只在杭州住了7天。

 

 

他去台江縣下轄的排羊鄉小江小學考察,看到一、二年級12名學生在一間四面透風的破舊木房中學習,而整個村寨除了這所小學,民房基本都修繕一新,於是他將這所小學的照片拍下來作為自己的微信頭像。「我要時刻提醒自己,我是為什麼而來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參觀了台江縣城東邊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蓮花書院和文昌宮,發現書院已經荒廢。在他的積極建言之下,台江縣決定修復蓮花書院和文昌宮……

 

 

他反覆說,應該幫助村民認識教育的真正意義,形成讀書光榮的好氛圍,形成「耕讀傳家」的好風尚,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脫貧。

 

 

 

 

陳立群家訪

 

 

「台江當地很重視教育,所以要請陳校長這樣的專家。」在台江民中支教的杭二中物理老師陳鳴對記者說,他是被陳校長的精神感動跟過來的。

 

 

台江民中科研室主任時明珠用了兩個詞形容他心目中的陳立群——負責、有大愛。

 

 

在一場全校教職工大會上,陳立群先是嚴厲批評了個別教師對於新管理制度持觀望態度,缺乏責任意識,接着他將手交叉抱在胸前,拖長語氣道:「說不定我一激動,就在這裏待個三五年。」話音未落,台下全部嘩嘩嘩地鼓起掌來。

 

 

此情此景,讓陳立群深深感動:「這說明老師們希望改變,希望學校步入正軌,走上超越式發展的道路。」

 

 

陳立群會不會隨着一年的支教期結束回到杭州?他自己也不知道答案,但是他說,他的心裏最放不下的就是這裏求知若渴的孩子。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義雲高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杭州學軍中學老校長拒絕百萬年薪 奔赴貴州支教

 

註: 義雲高大師就是宇宙始祖報身佛多杰羌佛的第三世降世,佛號為第三世多杰羌佛,詳情請參閱 關於“第三世多杰羌佛”佛號的說明

 


更多學佛資訊 :

暇滿人身facebook

暇滿人身blog

暇滿人生路微博

杭州學軍中學老校長拒絕百萬年薪 奔赴貴州支教



from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https://ift.tt/2C6Ms27

2018/08/31

佛家故事:智賢尼

 

 

佛家故事:智賢尼

 

 

佛家故事:智賢尼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有位尼姑法名智賢,她本姓趙,是浙江常山人,父親是縣令。智賢幼年就有不同尋常的志向,性情貞潔,不願混同俗世。她聽聞佛教中佛法後,更是一心修佛,決意出家為尼。出家後,她不貪戀世俗,謹守佛教戒律,精進修煉絕無二心。

 

 

 

當時的太守杜霸素來不喜歡佛教,因此便制定了嚴格標準的方法來對佛教出家人進行考核,以此強迫考核不達標的出家人還俗。他制定的標準非常苛刻,絕非一般出家人所能達到,許多年輕的出家人見無法通過考試又不願還俗,就只好逃亡。唯獨智賢尼面對苛刻的標準毫無懼色,依然在寺中安心修煉。考核的日子到了,敢來考試的青年尼姑只有智賢一人。一考下來,智賢各項科目皆綽綽有餘。

 

 

 

太守杜霸在考核中見智賢清雅不凡言辭優美,心中便起了邪念。考核後杜霸將智賢挾持並加以強迫,想讓智賢順從他的邪念。智賢發誓堅守戒律,寧死也不順從杜霸的邪念。最後杜霸喪心病狂的用刀砍了智賢二十多下,智賢昏死在地,杜霸走後才慢慢甦醒活了過來。

 

 

 

經過了此一劫難的智賢從此倍加精進,苦修佛法。前秦的一代雄主符堅皇帝聽說了智賢尼的事跡後認為她非常了不起,從此對她非常敬重。符堅派專人為智賢織了一件價值百萬的袈裟,歷時三年方纔織成。智賢後來到了長安附近的司州西寺,在那裏廣傳佛教中的佛法,因她而信佛教者甚多。到了東晉太和年間時,智賢已經是七十多歲的高齡了,可她的修煉絲毫沒有因為她廣受世人尊敬而鬆懈下來,她依然精進不止,每天都要把她所修的那一法門的佛經念一遍。

 

 

 

看了這個故事,我想:智賢尼面對壓力絕不動搖妥協的精神真是了不起,古代帝王符堅聽聞這樣堅定修煉的事跡後也心生敬重,獻上袈裟,而敬重佛法的帝王符堅也終於創造了一個「關隴清晏、百姓豐樂」的清明社會。(資料來源:《比丘尼傳》)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義雲高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佛家故事:智賢尼

 

註: 義雲高大師就是宇宙始祖報身佛多杰羌佛的第三世降世,佛號為第三世多杰羌佛,詳情請參閱 關於“第三世多杰羌佛”佛號的說明

 


更多學佛資訊 :



from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https://ift.tt/2NxHa0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