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H.H.第三世多杰羌佛正法法義、建立佛教正知正見的平台,行者聞思修,福慧行,最終成就解脱!

2017/03/03

習慣的力量

最近接觸到一本書叫《The Power of Habit》(中文版:《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是一本討論習慣的書。整本書要告訴讀者,我們的人生跟我們大腦的慣性思維有著密切關係;人類習慣的力量超乎想像的強大。如果沒察覺自己習慣的話,不論習慣的好壞,很有可能就已經決定了你今後的人生。書中有一句話:「我們以為每天所做的大部份選擇是出於我們自己有意識的決定,但其實並不是,是出於我們的習慣。」


書中有一個實驗揭示了行為習慣是怎麼養成的。科學家用幾隻小老鼠做實驗。他們把小老鼠放進一個T字型的迷宮,T字橫線的一端(例如左端)擺放巧克力,而T字的下端是老鼠尋覓食物的起點。當門「咔」一聲打開時,老鼠會表現猶疑,東聞聞西聞聞地、小心翼翼地前進,而走到T字交叉點時牠會左右兩邊探視:如果往右走發現走到底沒東西時,牠會往回走。當牠發現巧克力時就會立即吃。科學家多次重覆這個實驗顯示:起初老鼠是小心翼翼地往前,到了T字交叉點,有時選擇左轉,有時選擇右轉,不過多次實驗後,科學家發現老鼠往前走的速度愈來愈快,小心一翼翼的動作愈來愈少,並且在T字交叉點左轉直接找到巧克力的成功率愈來愈高,這顯示老鼠對找到食物的路徑愈來愈熟,表明牠用腦思考的程度愈來愈低。




科學家探測老鼠尋找巧克力的過程中腦神經的反應,發現剛開始把老鼠放到迷宮時,老鼠的大腦處於積極運作處理資訊的狀態,但多次實驗後,其大腦變成只在聽到門打開「咔」一聲時有明顯反應,接著在找到巧克力時又出現一次明顯的反應,中間過程大腦明顯的運作顯著減少,感覺上是處於我們常說的「不加思索」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Chunking(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這就是習慣如何被養成的原因之一。



像平常我們早上起床把牙膏擠到牙刷上,接著順手就開始刷牙,就是Chunking養成的一種習慣;又如開車,打開車門插入鑰匙,會順時針旋轉鑰匙開動車子也是養成的習慣。書中說到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地把常做的行為變成一種特殊記憶儲存在與記憶區不同的地方,就是為了提高大腦處理事情的效率,讓習慣行為自動化,而把騰空出來的神經去處理更困難或是必須專心處理的事情,也就是說習慣的養成是因為大腦時時刻刻都在尋找省力的方法。



從老鼠實驗的例子及老鼠腦神經的反應,可以推出習慣的養成有一個固定過程,也就是之前介紹過的習慣養成的三階段:先經由一個提示(Cue),然後這個提示會引導你去做一件你慣性做的事(Routine),最後這個慣性產生某種你想要的獎勵結果(Reward),然後重覆下次提示的出現。這就是習慣隱藏強大力量的原因,因為一旦大腦發現了提示,就會自動開始產生慣性行為,然後得到大腦想要的結果。整個過程除非你刻意去抵抗,不然你很難會察覺。大家知道,習慣有好壞之分,然而大腦本身並不能區分好習慣與壞習慣,壞習慣一旦養成就不容易去除,這也就是,例如有些喝酒上癮的人不容易戒酒的原因,因為只要某種飲酒提示再度出現時,那些人就想要喝酒。

上述實驗有甚意義呢?我想作為修行者,可以有意識地將上述理論應用於修正自己的行為和壞習氣。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行十善,要不瞋恚,但往往看人不順眼或與人意見相左時,我們易起瞋心。如何克服呢?事先設定提示(Cue),這提示可以設定為一個字或詞,也可以是一個動作、一個手勢。當你對人起憎恨心而有所衝動行為時,就說這個詞語或者做這個動作,這樣就可以引導您去做慣性動作(Routine),例如停一停,想一想,從而避免行為失控。瞋心因此而不起,情緒或行為因此受控,這就是你所獲得的獎勵(Reward)。

反覆出現上述情況,必是最後趨於習慣的應對,自己的心終不被外境所遷。這個模式我個人稱之為「良性循環」。這種「良性循環」促使「習慣成自然」,當然是多多益善,我們的學佛修行才會精進再精進。相反,一些不好的事做多了會漸漸變成「惡性循環」。

從今天起,我們試試觀察的自己的習慣,看看哪些是「良性循環」的,那些是「惡性循環」的,然後「去惡揚善」,我們一起努力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上善若水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