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H.H.第三世多杰羌佛正法法義、建立佛教正知正見的平台,行者聞思修,福慧行,最終成就解脱!
顯示具有 信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信念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04/13

素食不夠營養?

素食不夠營養?

近年素食逐漸流行,越來越多人加入到素食者的行列,素食不單有益健康,更對環境保護十分有幫助,是一種「低碳」的綠色生活。有些人心中希望嘗試素食,可是卻不敢邁出第一步的原因,往往是擔心素食「不夠營養」。
例如說素食不夠蛋白質、維生素B12、缺鐵缺鋅缺鈣缺碘……這些說法對於入門的素食者來說,可說是一種「恐嚇」,是一種揮之不去的陰霾。初嘗素食者一方面覺得素食對健康好,但又總擔心自己健康走下坡,在這種吊詭的心態下,每當見到身體有甚麼不適,都會心虛以為營養不夠,萌生放棄素食的想法。
這裡想說的第一件事,其實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是完全沒有「素食不夠營養」這種說法的!
道理很簡單,就算是雜食者或者肉食主義者,假如飲食不當,也可以有營養不足、不良、過盛,或者營養不均衡吧。這首先是看吃甚麼的問題,素食的食材五花百門,夠不夠營養是視乎你怎麼吃。
不過,面對這種常見問題,本文還想從一個「最徹底的」的角度作深入剖析——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根本無法說明素食的營養問題!
「營養攝取量」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來看看,「不夠營養」是怎麼一種概念。一般的理解,就是每人每天對各種營養有一個「攝取量」,例如成年人每天對熱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微量元素、維生素等的攝取量,而且仔細的說,對於不同年齡階段,或者特殊人群如孕婦、嬰兒、老人、病人、慢性病患者等,各種營養素都有不同標準範圍,假若在範圍之內就叫做「足夠營養」,假若低於攝取量範圍就叫做「營養不足」。
一般人都明白上述概念,但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攝取量」是如何研究出來的?每一種營養素的研究方法不同,但總的來說,都是以健康人作實驗研究,給他們吃某些東西進去,看看之後排泄代謝的變化,從而推測人體究竟吸收應用了多少營養素。
這種營養攝取量的標準研究,對於「素食」的最大誤解,就是沒有將「素食者」作為特殊人群來研究。
錯誤地以「雜食者」的營養標準來評價「素食者」
在實驗研究中,這些「健康人」絕大多數都是「雜食者」,沒有將各種不同類別的「素食者」區別出來,現在對於「素食不夠營養」的說法,都是從某些營養師的口中,憑著這些攝取量標準,再基於素食者無法從肉類獲得某些營養素,因此推斷素食不夠營養。這一種「推論」、「假想」,是沒有實證研究基礎的,並非透過對素食者進行實驗研究的結果,亦非流行病學調查統計所得。
大部份長期素食者都有一些親身感受,就是素食者身心有別於常人。例如素食者身體感覺輕鬆、精神較佳、體力較強、耐力持久、二便暢通、頭腦靈活、心境平靜、性情溫和、樸素節儉、慾望較少、善良堅韌、慈悲愛人、輕鬆自在……這些一大堆的話,是大量素食者的親身感受,也有大量素食名人作證。
由此理解,素食者當屬一種「特殊人群」,就像孕婦嬰兒那樣需要另外處理。現在卻將雜食者的標準,加諸素食者的身上,這是「營養學」研究設計不合理之處。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素食不夠營養?


更多學佛資訊 :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暇滿人身facebook

暇滿人身blog

暇滿人身 – 痞客邦
暇滿人生路 – 愛微帮
暇滿人生路weibo

2017/03/08

世上最珍貴,有一顆善良的心

世上最珍貴,有一顆善良的心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和你、我住的地方沒什麼兩樣的國家,在一個村莊,那裡住了五個兄弟姐妹,他們沒有爸爸,也沒有媽媽。

 

  寒冷的冬天裡,他們總是緊緊地圍在一起取暖。

 

  有一天,國王知道了這五個孤兒的事,決定領養他們。

 

  他宣布,他馬上就會到村子裡來看他們,而且要當這五個孩子的新爸爸。

 

  這五個兄弟姐妹知道這個消息之後,簡直興奮得要飛了起來。

 

  村子裡的人知道了這個消息之後,也都很興奮。他們紛紛到孤兒們的家,告訴他們要做哪些準備。“你們中誰給國王留下了最好的禮物,誰就能住到大城堡裡去喔!”

 

  那些人不認識國王。他們只是猜想,所有國王都一樣,喜歡能給他好印象的人。

 

  孩子們聽了這些話之後,就開始準備要送給國王的禮物。他們都很努力,想得到國王的贊賞。

 

  其中一個孩子懂得雕刻,他決定送國王一件美麗的木雕作品。他用刀子在軟榆木上削啊削,麻雀的眼睛或是馬的鼻子馬上成形,小小的木頭也頓時好像有了生命。

 

  他的姐姐決定送國王一幅天堂的畫,好讓國王掛在城堡裡。另一個姐姐想以音樂大那個禮物送給國王。她不停地唱歌、彈奏曼陀林。村裡的人每次經過,都會停在窗邊,欣賞她那曼妙、悠揚的歌聲。

 

  另一個孩子想要讓國王見識他的聰明,於是每天讀書讀到深夜。地理、數學、化學,他樣樣都念。他的求知欲深厚,所以學問很淵博。相信任何國王都一定會對他的豐富知識贊賞有加。

 

  但是,有一個妹妹不知道送國王什麼。她的手笨拙,不會雕刻;她的手指也僵硬,不適合拿畫筆。她開口唱歌,聲音粗啞難聽。而且她也不太會念書。

 

  她只是一個小馬僮。每天,她都站在城門口,看著經過的人群。只要有機會幫這些人照顧馬兒,或幫助他們喂食牲畜,她就可以賺一些錢,買食物給哥哥姐姐們。

 

  小女孩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長處,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送給國王。

 

  她唯一的優點就是她的心,因為她很善良。她叫得出每一個乞丐的名字。她喂狗兒吃東西。她接待每個過路的旅人,也親切地和陌生人打招呼。她會問他們:“旅行順利嗎?”“告訴我你在旅行中學到什麼,好嗎?”“你先生好嗎?”“你喜歡你的新工作嗎?”

 

  因為她心胸寬闊,所以對人充滿關心與好奇,滿腦子問題。不論是貧窮的乞丐或有錢的商人,對她來說都一樣。

 

  但是,小女孩還是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所以她很擔心國王不喜歡她。

 

  她記得村裡的人對他們的交代,所以她下定決心要送一樣東西給國王。

 

  她抓起一把小刀,走到會雕刻的哥哥身邊。“你可以教我怎麼雕刻嗎?”她問。

 

  “對不起,”哥哥頭抬也不抬地說,“我還有很多事要做,沒時間陪你。你知道的,國王就要來了。”

 

  小女孩放下小刀,換了一只畫筆。

 

  她拿著畫筆去找會畫畫的姐姐。姐姐正在小山坡上畫著夕陽。

 

  “你畫得好漂亮喔!”善良的小女孩說。

 

  “我知道。”姐姐回答。

 

  “你可不可以讓我跟你學畫?”“現在不行。”姐姐頭抬也不抬地說,“你知道的,國王要來了。”

 

  小女孩想起另一個很會唱歌的姐姐。

 

  “這個姐姐一定會幫我的。”她想。

 

  她找到那個姐姐時,姐姐身邊圍著好多人,大家都在聽她唱歌。

 

  “姐姐,姐姐,”小女孩大喊,“我來聽你唱歌,我想跟你學學。”

 

  但是這個姐姐並沒聽到。大家的鼓掌聲音太大了。

 

  小女孩心裡好沮喪,她轉身,低著頭走開。

 

  這時候,她想起,她還有一個很會念書的哥哥。

 

  於是她拿著一本小書,跑去找他。

 

  小女孩跟哥哥說:“我沒有東西可以送給國王,你可不可以教我怎麼念書,好讓國王看看我有多聰明?”愛念書的哥哥沒有說話。他正在沉思。

 

  於是小女孩又開口說;“哥哥,你可不可以幫幫我?我什麼都不會……”

 

  “走開!”哥哥大喊一聲,打斷了小女孩的話。他頭抬也沒抬,兩眼仍盯著書本。“國王就要來了,你沒看到我正在準備嗎?”

 

  小女孩難過地離開了。她沒有東西可以送給國王。她回大城門邊,繼續她照顧牲畜的工作。

 

  幾天後,一位穿著商人衣服的先生來到這個小鎮。

 

  “你能幫我喂喂我的驢子嗎?”這位先生問小女孩。

 

  小女孩聽到聲音,馬上站起來。她忍不住要盯著這位遠道來的先生。陽光下,他古銅色的臉頰發出亮光。深邃的眼睛格外清澈。他臉上掛著的笑容讓小女孩覺得好溫暖。

 

  “可以啊。”小女孩趕緊回答。她把驢子牽到飲水槽邊。“交給我吧。等您回來時,它不僅吃飽了,毛也梳理得很整潔。”

 

  小女孩一面喂驢子喝水,一面問這位先生:“請問,您會在鎮子上待一陣子嗎?”

 

  “會的。我來找人。”

 

  “你大老遠來,會累嗎?”

 

  “會啊。”

 

  “那您要不要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小女孩指著牆邊的長椅說。這位先生在椅子上坐了下來。他靠著牆,閉上眼睛,睡著了。

 

  幾分鐘後,那位先生醒了。他睜開眼睛,發現女孩就坐在他的腳邊,盯著他看。小女孩覺得很不好意思,她馬上轉過頭去。

 

  “你坐在那兒很久了嗎?”

 

  “嗯。”

 

  “你在看什麼?”

 

  “沒什麼。只是您看起來就是個大好人,所以我很想坐在您的旁邊。”

 

  那位先生開心地笑了。他摸摸自己的胡子,說:“你是個聰明的小孩。等我回來後,我會再來看你的。”

 

  才沒過多久,那位先生真的回來了。

 

  “您找到要找的人了嗎?”小女孩問。

 

  “找到了。但是他們都很忙。”

 

  “怎麼說呢?”

 

  “我第一個找到的人是個木匠,他急著要完成一件作品,他要我明天再去。另一個是畫家,我看到她坐在山坡上,山腳下的人告訴我,她不想被人打擾。另一個是音樂家,我跟一群人坐在一起,聽她表演。我說我想跟她說話時,她說她沒有時間。另一個我要找的人不在,他到城裡去上學了。”

 

  小女孩曉得這位先生是誰了。

 

  她瞪大眼睛,倒吸了一口氣,說:“但是您看起來不像是個國王啊。”

 

  “我盡量讓自己不像。”國王說,“因為當國王很孤單。我身邊的人都不把我當普通人對待。他們希望從我身上得到一些好處,努力想要討好我。而且他們老是對我抱怨。”

 

  “可是當國王不就是這樣嗎?”小女孩問。

 

  “當然。”國王回答,“但是,有時候我也想跟我的人民在一起。有時候,我也想跟他們說說話,想聽他們聊他們的生活,想大笑,想哭。有時候我也想當他們的父親。”

 

  “所以您想領養小孩?”

 

  “對。因為大人都一心想要討好我,但是小孩子不會。他們只會想跟我說話。他們知道我對他們的愛是沒有條件的。”

 

  “可是我哥哥姐姐都太忙了,不過他們想給您一個驚喜。”

 

  “是啊,但是我會再回來的。也許改天他們會比較有空。”

 

  小女孩猶豫了一會兒後,問:“先生,那我呢?我沒有什麼才能,但是我想做您的小孩。”

 

  國王笑著說:“我的小寶貝,你已經把最好的禮物給我了。你給我你的心,你的善良,你的時間,還有你的愛。你當然可以做我的小孩,我就是愛你本來的樣子。”

 

那些有才能的小孩都沒有時間,所以他們沒見到國王。而那個什麼才能都沒有,只有一副好心腸、不刻意去改變自己的小女孩反而變成了國王的孩子。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世上最珍貴,有一顆善良的心

 


 

更多學佛資訊 :

2017/03/06

生命才是珍寶

生命才是珍寶

  有一位妙得彼岸菩薩住在羅陀國。該國商人每次出海采寶都把這位菩薩請到船上,希望借助他的力量化險為夷,平安抵達目的地。
  後來,菩薩逐漸年老力衰,連行走坐臥都要借助旁人扶持。—天,一個商人來訪,作禮供養之後說:“我想早日擺脫貧困的生活,過上富裕的日子。現在我准備出海去尋寶,想請您到我船上來。”
  菩薩說:“我已經年老力衰,不能陪你一起去出海了。”
  商人說:“請您一定答應我的請求,幫我完成心願。我絕不需要仰賴您的體力,只要您到我船裡坐一坐就行了。”
  看見商人如此懇切,菩薩答應跟他同船出海。
  船只往寶物的所在地東南方前進。這時天空刮起北風,船偏離艙向,一直往南方漂流。到第七天,海水竟然變成金色,就像海底鋪了一層黃金一樣。
  商人們異口同聲地詢問菩薩道:“綠色的海怎會變成金色呢?”
  菩薩如實說:“我們已經進入黃金之海。因為大海裡都是不可勝數的黃金,彼此照耀閃爍,才會呈現出這種光景。我們被風吹到這裡,偏離了航向,非常危險,一定要不惜一切手段回到北方才行。”
  但船順風而行,愈來愈漂向南方。幾天後,海水又呈現出白色,好像冰雪的世界一樣。
  菩薩又對商人們說:“現在我們到了珍珠之海。這裡的海底全是純白的珍珠,由於珠色交相輝映,才會呈現出這種光芒。但是我們離航向越來越遠,必須要想盡一切手段,回到北方才好。”
  然而,船只還是順風而去,愈來愈飄向南方。幾天後,海水三度變化,呈現出青色,無異鋪上了青琉璃。
  菩薩向商人們說:“現在我們來到了青色的琉璃海。海裡有無數的青色琉璃,由於琉璃顏色相映,才會呈現出這種光彩。”
  幾天後,海水四度變化,又變成紅色,好像血海一般。
  菩薩回顧商人們說:“現在,我們進入了紅色的琉璃海,海裡充滿無數的紅色琉璃,由於琉璃顏色相映,才會呈現這種光景。”
  又幾天後,海水五度變化,好像流出一片墨汁,到處是漆黑的顏色。接著,遠遠傳來巨大的爆炸聲,聲音淒厲,好像猛火燒燃了干燥的竹林。不僅如此,當船向南方漂流的時候,忽然有一根巨大的火柱突然從海底掀騰而起,噴薄而出,沖向天空。
  商人們初次聽見這樣的恐怖聲響,第一次看見如此可怕的光景,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將性命難保。
  菩薩向他們說:“我們現在進入到牝馬口海裡。這是個非常可怕的地方,許多人的業力會把我們全被燒得精光。大自然的天火,會燒盡海水。倘若天火燒干了海水,一天一夜裡所有陸地會變成大海,所有人類都會被淹沒的。”
  船上一千多人聽了同時放聲哀號起來,大家唉聲歎氣地說:“我們出海來尋寶,竟會遇到這種險境,真令人傷悲。事已至此,不知怎樣才能脫難?”
  有人呼喚父母,有人哭叫梵天,有人念唱摩醯首羅天的名號,有人叫唱大力士那朗恩之名。菩薩為了讓他們擺脫恐怖,說:“連世間的大丈夫都會貪生怕死。悲傷絕望會令人失去理智,大家還是一心運用逃離苦海的方便吧。只要得到了這個方便,就能安全到達彼岸。大家不要沮喪,因為這個方便我已經給了你們。請大家好好念佛吧。”
  菩薩立刻焚香禮拜十方諸佛,祈念風平浪靜,救度這些驚慌的人。幸虧菩薩的禮拜念頌,片刻之後,惡風終於停止,順風吹拂,大家才有了生機。眾人脫離險難,到達藏寶之所,如願以償地得到了許多金銀財寶。
  這時,菩薩向商人們說:“這些金銀財寶,世間難逢。因為諸位前世有過布施,今世才能得到這樣珍貴的財貨。但是你們前世廣行布施的時候,有過吝啬之心,現在才會遇到惡風,身心備受驚慌苦惱。諸位對這批金銀財寶,必須要知足。倘若貪得無厭,必然會再度遇到災難。在諸位找尋的財寶之中,價值最高的莫過於生命,這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啊。”
商人們牢牢記下這段教訓,寡欲知足,取得自己應得之份,平平安安地回國,過上了幸福安寧的日子。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生命才是珍寶


更多學佛資訊 :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福慧行
暇滿人身facebook

暇滿人身blog

暇滿人身 – 痞客邦
暇滿人生路 – 愛微帮
暇滿人生路weibo

2017/03/05

將杯子清空

將杯子清空

  一天,一位大學者來向南隱問禅。
  雙方坐下後,南隱什麼也沒說,只是一味地請他喝茶。
  南隱提起茶壺為他沏水,茶水不斷地瀉下,很快就注滿了杯子,但南隱仍視若無睹,繼續倒茶,以至於茶水四溢,流了一桌。
  大學者望著茶水不斷地溢出杯外,搞不清禅師究竟在搗什麼鬼,急切地叫道:“大師,茶水已經漫出來了,不要再倒了!”
  南隱聽後,頓時放下手中的茶壺,注視著他說:“你的頭腦像這只杯子一樣,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念頭。你不把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對你說禅?”
  盛滿水的杯中不可能再裝入茶水,一個人的頭腦中充滿了無知的妄見,就會排斥任何新思想的進入。
  可見,要想領悟真理,求得真知灼見,必須先排除內心的種種雜念、妄想和偏見。
來源:禪門公案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將杯子清空


更多學佛資訊 :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福慧行
暇滿人身facebook

暇滿人身blog

暇滿人身 – 痞客邦
暇滿人生路 – 愛微帮
暇滿人生路weibo

2017/03/02

什麼是福報?增加福報的方法有哪些?

什麼是福報?增加福報的方法有哪些?

福報

  福報,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秧”;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福報基本釋義

  【1】福利果報。如六趣中人天之福報。《增一阿含經一》曰:“雖受梵天福,猶不至究竟。”百論上曰:“福報滅時,離所樂事。”《大乘義章九》曰:“依智起福,依福起報。”

  【2】福德報應。《史記·張儀列傳》:“夫造禍而求福報,計淺而怨深,逆秦而順楚 ,雖欲毋亡,不可得也。” 隋張公禮《龍藏寺碑》:“故知業行有優劣,福報有輕重。”《新唐書·王缙傳》:“國家慶祚靈長,福報所馮,雖時多難,無足道者。”

增加福報的方法

常常有人羨慕:某人的福報真好,家世風光,子孫多又孝順,要金錢有金錢、要愛情有愛情、要事業有事業、要官位有官位;為什麼他什麼都美滿?我怎麼什麼都要不到?是不是上帝偏心,把世間所有的好運都給了他?其實,福報不是神力可給予的,福報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怎樣才能有福報呢?

  第一、孝親:

百善孝為先,所以孝親為修福第一要務,人間第一福德。文昌帝君曾作《元旦勸孝文》稱孝為人間第一事,捨此一事,並無功業。佛教很多法師多次提到孝親尊師的重要性,並稱為根基。可見孝親的重要性。

  第二、常懷恭敬心:

世法、佛法都從恭敬中來,一分恭敬得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無論對人對事對物都要恭敬。對好人、善人,要常常親近、侍奉、學習,自然得利益;對壞人惡人要恭敬地遠離,把他看作佛菩薩的化身來教化我們,不讓我們導其復轍,所謂敬而遠之;對事恭敬,就是務求竭盡全力,盡善盡美,不留遺憾;對物恭敬,就是要珍惜、愛護、小心使用,惜物就是修福。

  第三、戒邪淫:

邪淫障礙我們的道業、消耗我們的福祿、破壞我們的家庭。何苦為滿足一時的沖動而以一生的幸福為代價,更何況那億劫輪回無有出期的地獄苦報。

  第四、勤儉節約:

有的人雖然家財萬貫,由於浪費奢侈,不懂節約,最後免不了窮困潦倒。周武王曾感歎:“像纣天子這般奢華,竭天下之財以窮己欲,安有不亡國者!”,秦始皇生前修建極其奢侈豪華的皇陵,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結果秦朝二世而亡。的相反的,有些人勤勞節儉,所以福報隨之而來,如台塑企業王永慶先生。

  第五、善因好緣:

有的人,事不關己絕對不過問,不與人結緣,當然也不會有好運氣。有的人,只要行有余力,就熱心助人,也不希求他人回報,但是好運都會降臨,讓他平安順遂。想要有福報,必須先播撒福報種子,比如積極參與利益大眾的善事,熱心助人等事情,所謂“助人者,人恆助之”,多種一點善因緣,就是修福報的方法。

  第六、慈悲喜捨:

一個人有多少福報,可以由自己決定。《阿含經》記載,有一位小沙彌,本來應該夭壽的,因為一念慈悲,救了許多受困水塘的螞蟻而延壽。一念善心,可以消除罪業;一念慈悲,能夠增加功德。有人“拾金不昧”而獲得福報,有人“不貪不義之財”而得到善緣,有人“救苦救難”而消災免難,可見能夠慈悲喜捨,福報就會到來。

  第七、吃虧奉獻:

許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不願意吃虧,那是心胸不夠寬廣。吃虧奉獻是一種無私的、真心的付出,是一種歡喜的、不求回報的道德行為。如果我們常抱持著你是好人,我是壞人;你是對的,我是錯的;你很偉大,我很渺小;快樂給你,苦惱給我;富有讓你,貧窮我受的態度,尊重對方,處處為對方著想,必能獲得對方由衷的敬愛。

不必羨慕別人的福報比我大,也不必研究別人的福報從那裡來,胡適之先生說:“要怎麼收獲,先要怎麼栽”,已經種下勤儉、結緣、喜捨、奉獻的種子,自然能收到福報的果實。

福報概述:-

  【1】五福臨門之五福:

  第一,長壽:仁者壽,仁慈(慈愛動物,不殺生命)的人才長壽;

  第二,富貴: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第三,康寧:身體健康,心地安寧;無畏布施(讓眾生人遠離恐懼、怖畏和痛苦,比如放生,布施醫藥等等)才能健康長壽,修清淨心才能得安寧。

  第四,好德:隨時布施行善,廣積陰德,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

第五,善終: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無有痛苦和恐懼,來生得善道,行善積德才能感生善道。

  【2】 大福報:

  獲得具足七德之善趣,具足八瑕十滿的珍寶人身是最大福報;出生立即遇正法,具有如理修持之自由是最大福報;能令上師生歡喜,日日夜夜之中行正法是最大福報;聞思佛法,如理修持,生起真實的出離心是最大福報;發菩提心,為眾生傳妙法,成辦他利無有厭倦是最大福報;能以無偏大事業,令諸有情一同成正覺是最大福報。

福報由來:-

福報不同於福氣,福氣是在世間上得到一點福力而已,而福報包含世間福和出世間的福。它來自於修行的功德力,必須具備優良的前因,才會結下誘人的福果。

  世間五福的果報,它的因果關系如何:

  第一福:長壽。果長壽;因是好生護生之德,施他飲食。

  第二福:富貴。果富貴;因是施財施恩於他人。

  第三福:無病。果無病;因是施藥戒殺,心慈無害。

  第四福:子孫滿堂。果子孫滿堂賢孝;因是多結良緣,愛惜大眾。

第五福:善終。果善終;因是有修有養,修行福德。

作者:伕名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什麼是福報?增加福報的方法有哪些?

 


 

更多學佛資訊 :

2017/02/25

兩棵樹,你砍哪一棵?

兩棵樹,你砍哪一棵?


老教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另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松了,楊樹又不值錢!」

 

老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覺得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麼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閃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於年頭太久,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我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中間空了,更沒有用!」

 

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麼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隻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於,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測試些什麼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麼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標,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你的目標明確了嗎?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本想追求全方位收穫之圓滿人生,中途又被誘惑去單一追求,悲哀!堅守夢想是一種品質,可貴的品質!想想自己堅持了嗎?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兩棵樹,你砍哪一棵?

 


 

更多學佛資訊 :